親愛的傳教策勵委員:
親愛的會士:
GC27-一個充滿聖神恩寵、為修會非常重要的時刻;全代會結束快一年了。
教宗方濟各不厭其煩地告訴我們,需要「喚醒世界」。危險的,就是我們沉睡了!「鹽若失了味,可用什麼使它再鹹呢?」(瑪5:13)一個很容易讓人沉睡的方法,就是忘記-忘記聖神的教導、忘記全代會的指示!
這幾頁紙張,目的是幫助傳教委員,以及每一位會士,讓GC27的傳教心火保持旺盛,有如善良的慈幼使徒,聽從GC27的勸諭,懷著勇氣和創意,加以實踐。
若要這樣,我們需要從慈幼會會士的角度,再次閱讀教宗方濟各的《福音的喜樂》。因此,我們希望,不要忘記GC27的訓示,並且作為鮑思高神父的慈幼會會士,需要熱切地生活此刻這整個教會更新傳教使命的良機。這小冊子後面所提供的反思問題,以及其他在會士和團體心靈上浮現的問題,如果我們認真面對,可以帶來會院和事業方面的真正革新。
願慈幼家庭的眾多傳教士聖者,啟發和支援我們!
總部傳教議員
Guillermo Basanes神父
導言
傳教部門設法從傳教角度,反思如何實踐GC27議決,以幫助會士以終身傳教的心境 ,生活慈幼會的獻身生活。願這反思能在每一位慈幼會會士心內,引發創意的火花,宣揚福音(4, 54) ,猶如一種在神修、友愛、牧民上的持續皈依(26, 63)。從傳教角度再讀GC27議決的意念,源於會憲30條的啟迪,它強調傳教工作是我們修會的必然特徵,以推動所有合乎神恩的教育與牧民項目。會憲138條則具體指出,傳教議員的責任,是要策勵整個修會的傳教精神和傳教承諾,統籌和指導傳教活動,並確保為傳教士有足夠的準備。
在全代會的討論過程,以及最後文件之內,GC27全代會恆常參照主教會議後教宗的宗座勸諭《福音的喜樂》。因此,從傳教角度再研讀GC27,有需要從慈幼會的角度,以及適當地參照這宗座勸諭。這份由傳教部門準備的資料,旨在孕育氛圍,加強傳教意識和鼓勵研讀GC27大會文件。
慈幼生命-「終身傳教」的心境
作為一個無國界教會內不斷向前的修會,他經常開放門戶 ;這次從傳教角度的研讀,是一種整合式的閱讀,需要每一位慈幼會會士,再次發現慈幼聖召的傳教幅度,好能走出去,接觸別人(7),特別是走向新領域、實質上的「邊緣」地方(22)。這要求克服我們自我中心的心態,以及缺乏傳教的勇氣(2),這些現象,可從疲倦、緊張、零碎無組織、無效率和過份疲勞中(27),可見一斑。這樣,有需要從中產生活格調的生活,改變為傳教的、具有先知特質的生活(74. 1),並且猶如傳教使徒,活出我們恆常傳教心境的慈幼生命 。在這裡,讓我們記起聖若望保祿二世的說話:「如果教會的最終目標沒有被內向所攫取,她的所有革新,必需以傳教作為最終目標。」
這是非常重要的,就是慈幼會會士要明白到,今天「傳教」不應被視為只是地理上或單向的詞語;傳教的本質,就是宣講耶穌基督,並在三個境況中去理解:向外海外其他民族ad gentes傳教、在日常牧民工作中傳教、或在新福傳的需要中傳教 。在歐洲計劃的光照下,有需要幫助慈幼會會士,欣賞傳教士四面八方的互動,從各大洲到各大洲,猶如一個具體的標記,彰顯向海外傳教missio ad gentes的成果 。在新的環境下,傳教部門繼續扮演角色,確保、統籌、輔導在新領域和實質「邊緣」地區的傳教抉擇(43),以及策勵修會內的傳教項目(75.5)。透過這些服務,傳教部門成為修會內新領域的守護者。
跨越日常守業的牧民工作 ,以及跨越那導致心靈疲勞和牧民絕望的死寂心境 ,教宗方濟各不斷強調,有需要做牧民抉擇,以推動我們,從自我保護的傾向,走向牧民皈依。這樣,我們所有的牧民願景,會化成合適的工具,幫助我們無恐無懼地走向別人,甘心情願負起擔子,走到人類實質的「邊緣」地帶 。事實上,GC27文件第27和49條也引述《福音的喜樂》,當中教宗方濟各渴望傳教抉擇,並堅定地說,他「更喜歡顛簸的、受傷的、骯髒的教會,因為她身處街頭,而不是因為封閉和舒適導致生病的教會…夢想傳教的選擇,能夠轉化所有事情,好使教會的生活習慣、風格、時間與日程、語言,和結構,都是為了今天世界的福傳工作(67.1),而不是為了自我保護(43)。」事實上,傳教熱誠必定孕育出傳福音的喜樂。
作為追尋天主的人士(32),我們旅程的核心,就是聖體(41)與天主聖言-教會傳教使命的泉源。每天的感恩祭、喜愛聖言,以及透過聖言誦讀培養對聖言的熟諾,這些能幫助我們在生活中以天主為首(65),保持我們信仰動機的活力(54),從而我們的福音能啟發更多思考方式(9),發現傳福音的迫切性與美麗。這福音宣講,使我們充滿傳教喜樂 ,並與此同時,更新我們的見識和宣講的內容,就是天國-充滿人情的主耶穌。
由於真正的傳教士應該是一位聖者, 也就是一位經驗聖神的密契者(33),因此,有需要有系統地深化慈幼傳教神修(35),好能光照神修與牧民愛德行動之間的聯繫(6)。傳教士恆常的陪伴(67.2),發揮著重要的角色,以重新發現耶穌的吸引力,和那懷著喜樂與人分享耶穌的強力渴望,並且克服那削弱每位傳教士牧民動力的心靈疲勞 。
從多種文化到多元文化!
全代會決議孕育我們成為兄弟友愛的密契者(40),以及透過把會士重新分布(75.5),我們的國際團體要成為一個普世教會和慈幼神恩的清晰標記。然而,在全代會會場內的討論,堅持我們不要滿足於我們團體的國際性;多種文化要邁向多元文化(29),使不同國籍的慈幼會會士間,能互相尊重、坦承開放,成為重要的元素,帶來真正的交流與彼此豐盛。這樣,有一點非常重要,就是傳教士的團體,將會包含來自不同國籍的會士,為能策勵信仰和促進慈幼神恩本位化,並且避免只是用固有的文化言詞來表達出來。多元化,能使我們多種文化的事實,成為真正的友愛先見者。在這光照下,終身往海外的傳教士,必須裝備自己的能力,好能發揮多元文化效益,以及在國際團體內經驗團體生活。與此同時,有需要確保在國際團體生活的經驗,成為為傳教士培育課程的一個整合元素。認識和實踐《鮑思高慈幼會會士的傳教培育》是一個貢獻,培育慈幼會會士多元文化能力,以及把初期培育和牧民實踐保持聯繫(21)。
傳揚福音!
評估我們教育牧民活動的福傳價值,並且不要把它們只看成NGO社會企業或社會工作者,必須在每一位慈幼會會士內,孕育信仰經驗,以及個人與耶穌相遇(38)。這樣,會士會在此發現信賴和宣講耶穌的喜樂,並且為祂和眾人保持充滿熱忱的生命(66)。 由於福傳本質上,是關於與耶穌的相遇 ,這與向那些從未認識耶穌、或者一直拒絕有關認識耶穌的宣講 ,息息相關。因此,我們要謹記,如果沒有宣講耶穌的名字、祂的教導、祂的生平、祂的許諾、祂的國和納匝肋人耶穌的奧蹟、天主子,這不是真正的福傳 。在這光照下,傳教部門和青年牧民部門,必定要幫助各會省,孕育青年人聖召與傳教幅度的發展,並且在慈幼青年運動內,孕育傳教小組的成長,使他們能真正經驗與主相遇(17)。這樣,派遣義工前足夠的培育、在義工服務時給他們的陪伴、以及服務後的反思,顯得非常重要。
傳教部門同事亦看到,有迫切需要在各地區,栽培傳教學、人類學和宗教交談的專家。省會長派遣合適的會士在這些範疇做好裝備,是非常適合的。這些專家將會幫助我們更能夠明白今天不同文化環境的情況,特別是在青少年(24)當中,「神」的意義以多種途徑自我呈現出來(2)。同樣地,必須孕育文化和宗教交談,以及分享有意義的牧民經驗(61),為使更能向每一位,宣講耶穌基督。
在與傳意部門、青年牧民部門和培育部門保持協力的情況下,有需要重新發現在我們的牧民活動中福音首傳的重要性和意義。這樣,上一屆六年計劃內的「研習日」成果,可以得到深化和應用。福音首傳非常關鍵,以光照所有的牧民策略,陪伴青年人去認識基督、與基督相遇(18),策勵我們在數碼(25, 75.4)、移民和難民世界裡(55)的傳教工作,發掘預防教育法成為傳福音的途徑(58),以及重視教育與福傳之間不可分割的關係(18)。
堂區是一處聖殿,飢渴的人士在生命旅途中前來暢飲,並且堂區也是一處恆常傳教外展的地方。 因此,有需要孕育慈幼堂區的傳教精神,特別注意福音首傳。我們要鞏固在前線工作的團體(69.5),就是透過深度的兄弟友愛和同舟共濟的意識(29),透過傳教辦公室的統籌和指導,以及發展辦公室與總部財務長辦公室的合作而達致。
要深化整個修會的傳教承諾和行動,有需要祈禱和犧牲,使聖言的宣講,透過天主恩寵變得更加有效。 年長和患病會士兄弟的臨在(11, 69.4),為修會前線的傳教工作,是一股精神力量。因此,每月的傳教意向祈禱,是一項工具,幫助修會內為傳教而不斷獻上的祈禱。
慈幼家庭內的合作不斷發展(69.1),能擴闊視野,以及擴展使徒使命的胸懷(19)。在會省和地方層面,會省傳教策勵委員有需要與會省其他部門,營造協力效果,擬定各樣項目,並且辨識與慈幼家庭合作的可行途徑。與慈幼家庭所有成員,迫切地尋求任何合作和統籌傳教活動的機會,特別是為新領域和實質「邊緣」服務的項目(22, 44), 並同時尋找機會,為傳教士提供持續培育,和反思傳教學一些熱門的議題。
讓我們把自身交託給瑪利亞!
我們把這份在團體和會省內應用的資料交託給瑪利亞,並按照聖若望保祿二世所撰寫的,一起祈禱:
瑪利亞,希望之母,
請在生命旅途中陪伴我們!
教導我們宣講生命的天主;
幫助我們為耶穌-唯一的救世主作證;
使我們仁慈地對待鄰人,
接納有需要的人士,
關懷社會正義,
充滿熱情,成為正義世界的建造者;
當我們在歷史洪流中實踐使命時,請為我們代禱,
使天父的計畫能夠得到實現!
阿孟。
反思問題:
1. 傳教精神是我們慈幼神恩一個必要幅度。我們如何在委託給團體的事業環境裡,以終身傳教的心境,活出我們的慈幼生命?
2. 無論我們來自如何不同的國家與文化,在這個被種族和宗教衝突所撕裂的世界裡,一起生活和一起工作,是一個有力的標記。我們在團體裡有甚麼標記,致使人們看見我們多種文化的修會,真確彰顯多元文化的先知特性?
3. 我們是青年的傳福音者,而並非社會工作者,更加不是社會企業NGO人士。在我們臨在的地域裡,我們的教育牧民活動是否真正在傳揚福音-宣講耶穌基督?
4. 福音首傳,並非一種方法或項目,卻是一種整個基督徒和慈幼團體的生活格調,能夠在那些未有認識耶穌的人士、在那些曾經認識耶穌但後來離棄了祂的人士、在那些對耶穌基督信仰因循生活的人士心內,引發認識耶穌基督的興趣。我們如何在工作環境裡,與整個教育牧民團體和慈幼家庭,善用福音初傳的機會?
5. 為傳教祈禱,能更新我們,鞏固我們修會的傳教活動。我們有沒有善用每個月十一日提供給團體的機會,強化這不斷祈禱的運動,以及經驗修會的國際性?
6. 每年的傳教日幫助我們的思維,跨越工作界限,並讓我們感到分受修會在世界各大洲前線積極工作的責任。我們如何與我們的教育牧民團體,慶祝每年的慈幼傳教日?我們又如何在會省裡慶祝呢?